说起我们中学同学办假证的历史,要追溯到高中时的某一次学校运动会。
学校开运动会时,为了维护会场秩序,只有参加比赛的同学和特殊的工作人员可以进入田径场,例如学生裁判、记者。其他同学则都在看台上聊天打牌,或者被迫写稿子。L君带着碉堡的数码相机,不甘于坐在看台上,就自己PS了一张“记者证”,打印出来,成功混入场中。在场中逗留不久,竟被巡视的老师认出假证。后来,办假证被认为是“态度问题”。此事遭到了严肃处理,也给其他同学敲响了警钟:假证一定要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才行。
时间推进到高三下学期初,同学们都在努力准备高考。某日传来消息,海淀区组织了一次公开大课,据说请了非常牛的高考前命题教师,似乎能听到这次课高考就能多考10分。因此,名额非常紧张,全场的入场券要在全区的若干学校间分配,再分到我们班,只有十几张票。谁去?这种事情老师也非常为难。可以想象,就算同学无所谓,家长也不会善罢甘休的。
当时,我的保送已经敲定了,理所当然放弃了票。但是问题来了:去不去听课是自己的自由选择,但有没有资格去听课,就是另一个问题了。况且班里的确有同学因为没有票而非常沮丧。办证,这想法立刻充斥了我的思维。
整天的课,我都没好好上,一直在端详那张证:黄色细纹卡纸,黑色喷墨打印,红章,剪刀随意的剪裁。这似乎都不难。我用课间休息的时间,在学校大门外的文具店,对比了所有颜色和样式的纸,还真的找到了同款的黄色卡纸。下午放学后,直奔劳技老师的办公室借用电脑。之前参加创新大赛,和劳技组老师很熟,他们也不关心任何高考的科目。最重要的是,劳技办公室有配置不错的电脑,以及彩色喷墨打印机和扫描仪。
PS难不倒我,毕竟之前参赛的展板全都是自己做的。文字部分直接用word写个一模一样的就行了。难点在章,需要扫描抠图,然后贴上去。大约一个多小时后,40多张入场券新鲜出炉,足够全班所有人。至于最后有多少人用了这个证,不得而知。上一张假证照片:
此后不久,便是26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。我和另外几个曾经参赛的老人们,被组委会老师抓取当志愿者。创新大赛历来待遇很不错,全程几天都有三星级酒店住,比赛会场也在酒店。我们几个志愿者更是享受了单间待遇,晚上还可以去打保龄射箭射击之类。安逸地过了第一天,就看那“志愿者”证不顺眼了。我和Y君立即又起了办证的念头。见老师挂的“总指挥”证不错,就偷偷远处拍了照,回房间照着做。
图做好了,我们翘了一上午的班,从偏僻的度假酒店乘公交车到昌平城里找打印店。回去后,我们有了另外四个新的身份。挂上新证,在那些紧张的不自然的准备参赛的同学中间巡视,格外神气。不用说,最后又被组委会的老师发现并制止了。